1 / 14
跟拍两个抑郁家庭, 7000万网友哭着打出五星
95人浏览· 0评论
2025-03-25 15:11:19 最后更新
分享
跟拍两个抑郁家庭, 7000万网友哭着打出五星

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10亿人被精神类疾病困扰。《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也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达9500万人。

而且,抑郁症候群还呈现出越来越低龄的趋势: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高达40%,而初中生则是30%。

这庞大的人群基数令人触目惊心,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是我们中的每个人。

于是,爱出纪录片的B站,也把镜头对准了这群人:

首部心理情绪医疗类纪录片《是坏情绪啊,没关系》上线,讲述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里发生的故事,也就是传说中广为人知的「宛平南路600号」的故事。

这部跟踪了11个处于不同心理困境的纪录片一经推出,就已经有了7000万的播放量,被打出了9.7的高分。

尤其是里面两个孩子的故事,最令我动容,无奈,折射出无数家庭的困境。

孩子说「我想死」

父母说「你气我」

第一位出场的人物是李悠扬,她曾写下长达两万字左右的心路历程的自述——

从高中被确诊后,一直在与疾病纠缠,她也思考过如果参与拍摄,可能会遭受负面影响,但被看见、被理解的渴望压过了这些顾虑。

下面是一段悠扬和父母的对话,可能一样的场景都曾在很多家庭上演:

悠扬:「我害怕,晚上情绪不好,我的感受是我想死,但是我爸的反应是‘你别说,你气我’」。

妈妈深叹了一口气:「父母可能第一时间是难受,他自己的情绪都不知道怎么处理」。「我们还没从这个坑里出来,就又有一个坑在等着我们,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托住这一块。」

悠扬:「说想死,并不是我想要威胁你们,那是我真实的感受呀!」

妈妈:「因为我没有过这种感觉,所以我不知道你想要什么,你不要往这想了,想一些更光明的东西啊」

悠扬无助:「我感觉你们已经麻了,我只是希望你们能够重视,能够停下手中的工作,问我,问我感觉怎么样?现在怎么想?」

让人暖心的是,最后妈妈把悠扬的需求记录了下来,说:「我下次就知道怎么做了」。

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悠扬的害怕、无助、和诉说之后的不被理解,以及自己勇敢且坦诚的真实表达。

同时,我也很感叹妈妈虽然不能理解,但是选择尊重的成长,愿意记录下来孩子的需求去改变。

生活中,这样的亲子冲突情景并不少见。

青少年表达「坏情绪」时,成人往往感到不安,甚至是愤怒:愤怒他们不听话,愤怒他们情绪失控。而这背后隐藏的,是成人的无力感。

纪录片中,悠扬的妈妈无奈地说:「你不要想这个,想一些更光明的东西啊」。

但这些「说教」非但没有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反而让「坏情绪」在压抑中变得更为激烈。此刻的他们,以及有同样困扰的孩子和家长,都有同一个需要「被理解」。

心理学家韩思远说过:「‘坏情绪’其实是青少年的语言,是他们告诉世界‘我需要帮助’的方式。」

然而,当坏情绪被视为问题而非信号时,我们常常试图“解决”它,却忘了倾听其背后的故事。

「我那么爱孩子,

为什么她还抑郁?」

纪录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懿宸,是个非常喜欢玩偶的女生。

在她的眼里每个玩偶都有生命,也是自己生命的另一个部分:「空洞、漂浮,仿佛自己不是真实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人,仿佛没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故事如画卷一样慢慢展开。

懿宸提到小时候妈妈对自己的责罚经常发生。有一次自己趴在地上画画,娃娃陪着她一起,妈妈看到了电视上一个英语比赛,就让懿宸说两句英语听听,懿宸说:「我不要说!」,妈妈非常非常生气,拿起娃娃就剪掉了。

不敢睁开眼睛的懿宸,看到娃娃的一只耳朵掉在地上,棉花掉在地上,撒了一地:「很多人都没办法理解这件事吧,这只是一个娃娃而已,怎么会因为这个小事,对自己的家人记恨这么久呢?」

她自己也不知道,但她知道的是,每每想到这件事「真的很疼」。

「坏情绪」并不总是攻击性的,有时候,它是深深的无助和自我保护。

心理学家苏珊·戴维在其《情绪可控力》一书中提到:「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是一种适应性反应。它提醒我们关注未被满足的需求。」

「坏情绪」背后的需求,往往是安全感、理解和情感连接。

那个没有被好好保护的娃娃,似乎也寓意着无法自我保护的懿宸,那种深深的无助感,响彻心扉。

爸妈也非常地茫然:「我觉得自己已经竭尽所有的力量去爱她,为什么她还是抑郁了呢?」「如果我跟她只能活一个,我会毫不犹豫去死。」妈妈发自肺腑地说。

懿宸也无比相信,这就是妈妈的真心话。

但在成长过程中,她没有感受到来自母亲的肯定,而是在指责,不断反省孩子的模式下养育长大:哪怕你做得很好,也要相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永远还不够好,你永远不能停下脚步。

有时候沉重的爱,就像湿漉漉棉袄一样让人感到沉重与负担。

「我为你好」的爱,与发自内心尊重孩子独立个体的「爱」,虽然都是爱意,却有着极为不同的表达的方式,也在孩子心里种下了不同的种子。

真正的爱,永远不会掺杂恐惧、期待、打压、对比等,而是尊重,理解,爱护,支持,肯定和接纳。

在这个故事中「坏情绪」或许正是一个机会——

它让我们有可能重新连接孩子内心的真实世界,去保护那个未能保护好的自己,用对方希望的方式去爱自己爱的人。

目前,国际上许多青少年心理干预项目,正试图从情绪需求入手,帮助青少年。

比如丹麦的「情绪地图」项目,让学生通过图画和词汇描述情绪状态,理解自己的感受,降低了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水平,还改善了亲子和师生关系。

懿宸也是如此。

她的心里一直住着一个当年被妈妈剪掉娃娃的自己。而当情绪被看见后,当妈妈说出那句「对不起」的时候,丢失的那块内心的拼图,就完整了。

孩子抑郁,

或许不全是父母的错

看到孩子抑郁了,多多少少会把矛头指向「原生家庭」。

比如第一集中的李悠扬,许多人就会在妈妈说孩子不会感恩的时候,在要求悠扬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觉得这位妈妈「很糟糕」。由于爸爸出镜非常少,又很多人在怀疑爸爸的缺位。

李悠扬却说,其实自己跟妈妈的关系很好,妈妈也一直在改变,只是拍摄时恰巧是特别糟糕的时候。而且爸爸当时因为有时没来上海,但在家庭咨询中也远程开着摄像头,尽最大努力支持家里。

第一集的导演张晗留言说:「李悠扬讲述了她多年来痛苦的经历,但是这些波折没有击退她,她依然像个勇士一样,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故事呈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心理疾病。

真正见到她,我才认识到,悠扬的背后,还有一位更加勇敢的妈妈。悠扬的妈妈不仅是家里的顶梁柱,兼顾事业的同时还要照顾孩子。

悠扬第一次出现心理问题就尊重她的意愿请假,换学校。当了解到疾病可能与原生家庭相关,又积极的学习心理学,并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

就像是悠扬妈妈坚定的说出的那句话:「你想要我的理解,我也愿意这样做,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的,请相信我,给我点时间。」

只要被看见,一切都来得及。

因为很多父母都是在忽视自己情绪下长大、育儿,也从没学过如何面对情绪。

好的时候压抑,坏的时候更是压抑。

对于许多父母来说,孩子病了,最难受的一定是自己,这也是去习得情绪这门课的契机。而当坏情绪被允许,被理解,真的可以被疗愈。

宛平南路600号的这面留言墙,内容来自一群饱受抑郁情绪困扰,但依然鼓励着自己一定要走出来的的人:

「如果伤口的最佳缝合时间是24小时,请相信有人会在23小时59秒抱紧你,为你治疗」「你是最棒的」「幸福就在拐角」

「我们要先看见自己,才能看见世界」

「希望越来越多的感觉到自己不对劲的人,能够有条件,有资源接受正规的治疗。」

纪录片中有几幕特别感动我的对话。

当问诊时,一个医生从很多张充满暴力、血腥的画作中,找到了下面这一副。医生说:

「我看到你画的这幅画前面都是黑白的,看上去很不愉快,但最后全部爆炸了,像烟花一样,反而是挺美的彩色的,这就是你想好的力量,想往前走的力量,其实还慢打动人的。」

还有下面这位就诊者和医生的对话:

「你当时用你自己的方式,存活了下来,其实你已经很厉害了,还保持了一定的功能,我们后面把这个创伤处理好,你的功能可以发挥的更好。」

就像是某位来访者跟我说过的一句话:「您的话,亮了我这一整天。」

简单的问诊也能看见对方「向上生长的力量」,而这就是治愈的开始。

这部纪录片最打动我的是,消除了一种「「耻辱感」。

以往提到宛平南路600号,总是带有某种歧视意味。而现在宛平南路已经变成了一种年轻人自嘲的「精神状态」——

身体生病了要去医院看病,心理生病了也是一样的。

周边都抢不到

其实,刚开始想拍这部记录片时,拍摄组蹲守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期间,被无数人拒绝、质疑、反对、甚至辱骂。

「病耻感」充斥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在以包容和接纳著称的上海,「得病」这件事仿佛依然见不得光。

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公开招募后惊喜地收到了1100多份报名信息,这也许就是这个纪录片存在最基本的意义:「去病耻感」。

这种误解是全球性的。

美国心理学家丽莎·费尔德曼·巴雷特在其研究中指出,「坏情绪」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试图压制情绪的行为。尤其是于青少年来说,他们不仅需要在成长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需要被允许表达这些「坏情绪」。

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最令我感动的地方——

满屏的弹幕中,全是理解和包容,来自屏幕外的无数个暖光灯亮起,赶走了这些困住孩子们的「坏情绪」。

第三代试管婴儿
【温馨提醒】如需了解更多关于第三代试管婴儿的费用、成功率、生男孩、多囊、卵巢早衰等疑问,可添加屏幕下方微信,生育顾问24小时在线解答。

大家都在搜

文章
问答
案例
同城
展开全部
医院
医生
区域
话题
展开全部
展开全部
展开全部
孕妈帮 > 知识 > 育儿知识

直营医院节省30%的总费用和50%的时间

18144811916
点击复制微信号

好孕交流群

生育群聊

4583姐妹在线,互帮互助,早日上岸

高龄试管婴儿交流群

附近 843 人正在讨论

卵巢早衰试管婴儿交流群

附近 591 人正在讨论

大龄试管助孕攻略群

附近 451 人正在讨论

绝经生子互助交流群

附近 271 人正在讨论

染色体异常生育经验群

附近 666 人正在讨论

子宫内膜薄备孕交流群

附近 769 人正在讨论

失独再生育互助交流群

附近 536 人正在讨论

三代试管婴儿助孕交流群

附近 132 人正在讨论

多次流产备孕经验分享群

附近 463 人正在讨论

未婚生育经验互助群

附近 409 人正在讨论

四代试管婴儿技术答疑享群

附近 783 人正在讨论

子宫粘连备孕经验交流群

附近 696 人正在讨论

大龄备孕经验分享群

附近 946 人正在讨论

试管婴儿专家免费答疑群

附近 539 人正在讨论

包成功(先成功后付款)答疑群

附近 214 人正在讨论

分享到